查看原文
其他

陈能场:土壤增碳助力缓解气候变化

陈能场 土壤观察 2022-07-27

导    读


土壤固碳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的有效途径。

作者:陈能场(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)

来源:澎湃新闻(2021年10月12日)



2017年,中国西南,田地里的农民。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


土壤碳库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,其碳储量约为大气碳库的3倍、陆地植被碳库的2.5倍。土壤碳库及其动态变化是影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生态过程,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。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估算,我国土壤有机碳库约为900亿吨,无机碳库约为600亿吨。


土壤固碳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的有效途径。对于大气,土壤可以是碳汇,也可以是碳源。土壤侵蚀、集约化耕作、大量施用肥料,将促使土壤的碳进一步释放到大气,土壤成为碳“源”;而水土保持、土壤覆盖、免耕和保护性耕作、把更多有机碳加入土壤、提高生物多样性,则可提高土壤的“汇”。对土壤而言,碳是土壤生命的能源和食物。有机质是土壤健康的核心,增加土壤碳可大大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、土壤结构、土壤保肥保水供肥供水能力。

在不同气候生物带的土壤生态系统中,土壤对碳有不同的饱和水平,初始有机碳含量愈远离饱和水平,碳的累积速率愈快。


中国是土壤贫碳的国家。除东北地区外,耕地土壤的有机碳,平均比欧美低1/3以上。广大地区要么土壤浅薄,要么土地肥力低下,加上高强度耕种、化肥过度施用以及土壤侵蚀,使得中国农业更是在贫瘠土地上进行。


中国大范围的农业机械化才起步,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的免耕覆盖模式,刚在局部地区实施几年。因此,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大,且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。


土壤固碳包括以下途径:


1、给土壤留下植物残茬。残茬覆盖表面,减少土壤侵蚀,通过物理或生物手段(如蚯蚓)埋入土壤增加有机质。我国人口众多,土壤复种指数高,粮食作物产量高,植物残茬量大,植物残茬可加工成生物炭或制作成具有抑病性的堆肥后加入;


2、种植覆盖作物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,将光合作用的25%或更多,通过根系输入到土壤中,通过喂养土壤微生物,健全土壤食物网;且地表的生物多样性(多种覆盖作物混种),将在更大程度增加地下的土壤生物多样性;


3、免耕和保护性耕作。耕作有助于短时间释放养分和打破土壤结实,但与此同时,大大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扰动土壤的食物网,将集约化耕作改为免耕或保护性耕作,将有助于土壤固碳。




往期文章推荐

“获得健康环境”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宣布为一项人权


Meta分析、混合效应模型、结构方程模型、ArcGIS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


赵方杰教授团队在《Molecular Plant》发表特邀综述文章


氮肥管理有了“定额”新方案


央视用十分钟深度讲述“梨树模式”









荐    书




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


  • 《健康土壤培育与实践指南》单价158.00/本,《耕地污染防治知识问答》39.00/本。均免邮费(1月20日起售)。

  • 购书联系人及联系方式:何小霞  15914500804(也可扫描何小霞微信二维码联系了解),或发信息至 xxhe@soil.gd.cn

  • 可提供发票(免发票九折)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何小霞老师微信二维码,请长按识别添加联系购书事宜




  更多好书,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





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,请大家将土壤观察加为星标,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“在看”,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!投稿、合作、转载、入群,请加13719364476微信号(或发邮件至149996384@qq.com)


欢迎关注我们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